作者:王超。中学正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、河南省首届中小学名校长、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。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,1986.9——1988.12年在义马矿务局高中工作,1989年1月调入县一中工作,1992年任团委书记,1993年任副校长,2007年9月任南阳市五中党总支书记,2010年5月调任南阳市二中校长。2013年12月从二中调回五中任校长。2022年12月任校党委书记,2024年8月退休。
时光如流,岁月情深,不知不觉职业生涯已落下帷幕。回首在五中度过的32个春夏秋冬,苦过,累过,焦虑过;笑过,喜过,振奋过。亲眼见证了五中由小变大、由弱到强,由一所设施简陋的农村高中发展为一所设施完备、功能齐全、环境幽雅、质量优异的省级示范性高中。我也由一个初入职场的懵懂青年,成为一名离开教育教学岗位的退休老者。
欣闻五中即将举办45周年校庆,作为一名与五中发展历程同频共振、同向同行的教育工作者,三十多年来的点点滴滴、分分秒秒就像过电影一样,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。
我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,先在义马矿务局高中工作两年多,1989年1月调入县一中工作,到2024年8月退休,从事教育工作38年,除了在义马矿务局高中的两年和任南阳市二中校长的三年,其中有32年在五中任教。这里的一草一木,一砖一瓦,早已融入我的血液,深入我的骨髓,是我一生极其美好的回忆,极为宝贵的财富。
诗人艾青说过: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,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的深沉。”此时此刻,我的内心颇不平静,既有对这块曾经奋斗过、欢乐过、流过泪、流过汗的教育热土的不舍,也有希望五中明天会更好的深情祝福。
泰戈尔曾说:“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,但我已飞过。”回首在五中工作的32年,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,但也干了几件对五中发展有促进作用、无愧于心的实事。
一、形成了系统的办学思想。
即践行“一个理念”,弘扬“两种精神”,确立“三个目标”,强化“四种意识”。
践行“一个理念”,即以“创办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”为办学理念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、多样性和差异性。
弘扬“两种精神”,即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和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龙舟精神。前者强调拼搏,后者突出团结。
树立“三个目标”,学校发展目标是创建理念先进,管理上乘,质量稳定,师生和谐发展的省级一流名校;教师发展目标是培养终身学习、自主发展,具有良好职业道德、极强敬业精神,精湛业务水平、较强教育科研能力,旺盛求知欲望、积极创新意识,健康心理素质、和谐人际关系,适应需求,面向未来的学者专家型教师队伍。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思想善表达,有责任敢担当,有实践会创新,有爱心能宽容的具有独特南五气质的学生。
强化“四种意识”,一是强化质量意识,增强责任感。二是强化危机意识,增强忧患感。三是强化拼搏意识,增强紧迫感。四是强化出彩意识,增强使命感。
二、开展了“四项创新”。
一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。结合校情,实行了一级多部制、目标责任制、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、绩效考评制等改革。于2016年和2019年进行了两次中层干部竞聘活动。两次竞聘共计25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,充实到各个处室及年级部。实践证明,这两批公开竞聘的中层领导执行力强,专业本领过硬,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、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,如今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。
二是教师队伍成长方式方法的创新。首先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职业幸福感的建立,促进和谐干群关系、和谐师生关系、和谐家校关系的建立。其次,建立各种平台,助推教师成长。开展青蓝工程、名师督导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、优质课大赛、高考解题大赛等活动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。开设名师讲堂,把知名教育专家请进来,面对面学习交流;组织教师走出去,感受差距、更新理念、开阔视野。
三是教研、教改方式的创新。实行周一大教研、每日一研制度,提高集体备课、校本教研的实效。深化课堂改革,尊重教育教学规律,杜绝满堂灌;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,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、反思、总结。
四是评价方式的创新。建立公平、公正、科学、合理的教育教学业绩评价方式,制定评价教师的规章制度,让习惯服从制度,把制度变成习惯。提高班主任、一线教师、优秀教师待遇,在收入、评先评优、评职称方面向以上教师倾斜。
三、实施了三项工程。
一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。十年间,学校一本升学人数逐年大幅度提升,成为南阳地区一本升学大户。
二是队伍建设工程,主要是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。一是培养了朴实、扎实、务实的工作作风。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勇挑重担,敢于承担责任,敢于和歪风邪气做斗争。凡事想在前头,走在前列。二是创新工作思路,领导班子成员时刻坚持问题导向,坚持有解思维。摒弃好人主义、官僚主义、形式主义;摒弃责任心不强,报喜不报忧,热衷于以发照片代替工作的不良作风。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,脱脚下水,做好榜样,各负其责,各司其职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树立了教师典型,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;严格奖惩制度,提高师德水平。纠正个别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,处理不好与学生、家长、同事关系的不良现象。
三是硬件建设工程。2015年博学楼、高标准塑胶运动场、人工草坪建成;2017年笃行楼建成;2022年,地下管网改造全部完成。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,为消除大班额实行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。
四、为200多名教师解决了编制问题。
从2003年开始,在“名校办分校”的历史背景下,学校规模不断扩大,师资短缺,学校通过自主招聘、他校调入等方式招聘了大量的优秀教师。由于上级部门每年给我校的编制数量有限,这些教师长期处于人事代理或虚拟编制状态,心理包袱较重,人心不稳,甚至有十几位教师考到有编制的十二小、十三中、二十二中等学校。为此,学校积极协调,多方奔走,先是将这些教师由人事代理纳入财政供给体系,后又于2022年全部解决了200多名教师的编制问题,解除了这部分教师的后顾之忧,使他们能更安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。
人无精神不立,国无精神不强。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。回顾过去,五中的成功之处、发展之路,靠的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1.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的精神。犹记得最初的五中操场,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地,下雨天泥泞难行,晴天尘土飞扬。高子钦书记、叶文瑞校长带领班子成员和教职工,与学生们一起,肩抬手扛,用学校食堂烧过的煤渣,垫起了一条煤渣跑道。如今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树木,也是领导和老师们带领着学生亲自挖树坑、浇水、种植起来的。
2.敬业奉献,拼搏进取的精神。还记得少年班成立之初,老师们连夜给学生批改卷子到天亮,叶校长带着老师们去街上喝了一碗胡辣汤,上午接着上课。近些年,龚艳老师、朱小红老师、唐业帆老师、牛坤老师,轻伤不下火线,拄着拐杖坚持给学生上课。苏宏旭老师锁骨骨折,天天由家人送到学校,吊着胳膊逐个提问学生背书。好多老师结婚未请一天假,上完早自习才去迎娶新娘。疫情期间,郭曼老师生病住院,没落下学生一节课。每次开学前夕,学校领导冲锋在前,带领同志们排查安全隐患,打扫校园卫生,制定开学预案,一直忙碌到深夜……正是这些领导和老师们的无私奉献,拼搏进取,共同汇聚成了一个温暖的五中,一个奋进的五中,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五中。
3.以校为家,爱生如子的精神。五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我靠五中生存,五中靠我发展。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之下,教师队伍的凝聚力,向心力非常强,老师们发自内心地觉得,五中是我家,发展靠大家。还记得新冠疫情结束前夕,学校因出现疑似病例,封校三天,领导和老师们克服一切困难,和学生们同吃同住,每天上上下下爬楼梯给学生们送水送饭送日用品,安抚学生情绪,直至最终渡过难关。2020年,高一年级入驻八全校区,学校离家三四十分钟的车程,好多年轻老师把孩子托付给家人,一周回一次家,真正做到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。每年立秋,很多老师自掏腰包,请学生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,为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活营造特有的仪式感。高考前夕,很多班主任自费定制刻有学生姓名的祝福手链送给学生,给学生加油助威……
这一幕幕场景,一个个片段,至今仍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,浮现在我的眼前,那般的清晰,那般的鲜活,那般的难以忘怀……
面对未来,希望学校能够继续弘扬这些优良传统,团结奋进,求实创新,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;希望老师们能够一如既往保持教育的激情,诲人不倦,精益求精,不断成长,成为学生心灵的灯塔;希望同学们能够刻苦勤奋,珍惜时光,努力学习,善学致用,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光阴弹指过,岁月催人老。韶华虽已逝,初心仍不改。我虽然已经退休了,但也将带着万般祝福,万般希望,默默地关注五中,支持五中,为五中的发展鼓呼喝彩。
纸短情长,言不尽意,写不尽心中依依深情。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,相信在赵学敏校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,五中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,五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,五中的师生一定会更加出彩!